2018-03-23
中国江苏网讯(记者苗慧 朱甄宇)赴一趟金陵,寻一回古今。3月17日,由中国江苏网重磅推出的江苏中小学研学实践课程——南京站活动在南京中山小学正式起航。来自盐城东台市第一小学的近200名师生走近南京,用心感受“六朝古都”南京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据悉,本次活动是中国江苏网在教育部和旅游局倡导加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大背景下,深度挖掘南京独有的历史文化,历经几个月打磨、首次推出的特色研学活动。活动将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旅游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同学们在“行”中轻松“学”,在“行”中找寻“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前世与今生,体悟所学知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培养开放性思维,同时也让同学们的自理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有所提升。
中国江苏网副总管云林在启动仪式上表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不仅要埋头苦读,还要抬头看世界。希望通过研学,不仅让博爱之都南京印刻在同学们的脑中,更要让六朝古都的文化精髓扎根在同学们的心里。” 通过此次活动使得寓教于乐于旅行中。
中山小学说“中山”
本次研学活动从南京中山小学开始,这是南京市唯一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优秀小学。中山小学校长庄永洲在报告厅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妙趣横生的公开课。一段制作精美的视频,几首名家书写的诗句,一曲婉转动听的《茉莉花》……庄校长把南京元素、中山文化巧妙地融入课堂。同学们在与庄校长的互动中,汲取着有关南京的人文与历史知识。六年级的杨嘉慧同学告诉记者:“庄校长的课讲的特别有趣,让我对南京有了更深的了解。”
庄校长在接受中国江苏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研学旅行一定是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校内教育已经很精致了,但从人的发展来看,一定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科学,走进艺术,才能使人的生活更美好,这样的教育才能更精彩。“此次研学活动,来自东台第一小学的师生们来到中山小学,我非常高兴。因为教育是开放的、敞开的,欢迎更多的孩子们能走进中山小学交流学习,希望孩子们能在这里了解中山,感受中山”。
博物院中寻国宝
从中山小学出发,经过短短10分钟路程,师生们就来到了南京博物院。在央视大热节目《国家宝藏》中,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带着三件国宝亮相,引起极大反响。此次的博物馆之行,也让孩子们对与国宝面对面充满憧憬。
刚走进南博历史馆,同学们就被王陵文化单元深深吸引。银缕玉衣、广陵王玺、汉代玉器……同学们走到自己喜欢的展品前,按下讲解器上对应宝藏们的编号,驻足倾听,通过一件有一件文物,与历史展开对话。在特产馆,同学们看到了镇馆之宝——景德镇官窑青花寿山福海纹瓷香炉。带着研学任务的同学们,争着当起小小国宝守护人。他们拿出研学手册,描画着国宝的模样,记录下国宝的前世今生。
2小时的观览,让师生们充分领略到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代江苏儿女,生生不息地创造出的令人惊艳的江苏地域文明,从盛唐遗韵、宋元两代的风尚品位,到明清时期经济繁荣、文化鼎兴的盛世江南形象,文化自信在孩子们的意中渐渐生根发芽。
东台市第一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周礼梅老师在接受中国江苏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东台第一小学非常重视这次研学旅游活动,这也是学校第一次组织学生们走出盐城来到南京。周老师表示,南京城市底蕴深厚,中国江苏网组织的这次活动选择了南京的中山小学,南京博物院和大报恩寺,每一站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激发出同学们对南京的兴趣,爱国的热情,同时增加孩子们的生活阅历。
大报恩寺里诚“报恩”
18日上午,同学们来到南京大报恩寺,以一场震撼的感恩成长礼为本次研学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参加报恩成长礼
明代大报恩寺因明成祖朱棣对母亲恩情的感怀而兴建,浸润着“感恩报恩,孝亲尊师”的文化氛围。如今重新复建的大报恩寺将报恩文化融汇在建设理念中,力图唤起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追求。“报恩体验区”即是体验报恩文化的精神家园。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一直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报恩成长礼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具有仪式体验和思想熏陶的精品项目。”
上午10点,在报恩剧场正式开启本次“报恩成长礼”。正衣冠、谢师恩、朱砂启智、击鼓明志,穿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汉服,在礼仪官的带领下完成了一套礼仪后,师生们的眼中都泛起了泪光。
六年级老师崔恒富表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习惯了被父母照顾。举办这个活动对孩子们来说特别有意义,比如有个孩子活动结束之后一直问老师,哪儿可以给爸爸妈妈买礼物。感恩,知恩,报恩的种子已经悄悄地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多多举办,让孩子们更多地走出校门,懂礼仪,知感恩,丰富内心”。
据悉,中国江苏网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全程图文直播。活动结束后,中国江苏网将以此次活动作为基准和模板,进一步研究开发不同主题、不同特色的研学项目,促使江苏省内中小学研学旅行综合实践课程活动深入、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