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4
2017年被称为研学旅行“元年”,全国各地学校开始走上探索之路,期待通过这一创新学习方式,将课程改革推向更深处。
这一年,广东省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小学持续开展“统整项目课程”,并在此基础上从学科出发,聚焦学科素养,开展了基于语文学科的统整项目课程,即四年级全体教师设计和实施的以“中国世界遗产探秘”为主题的基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统整课程。
寒假开展的“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背景就产生于此,不仅实现了课程与教材单元内容的关联,还实现了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结合、学习与生活连接的目标。
大量储备,贯通设计
“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以四年级语文《世界遗产》单元为切入点,整合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等学科内容,重新建构课程体系,分三个阶段展开研学。
第一阶段,以多维度、多样式阅读为主,基于单元学习内容,师生在前期和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大量阅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扩大课堂信息量,教师梳理教材已有相关内容,让学生阅读1-6年级教材中关于中国世界遗产的课文和相关古诗等14篇文章,校编语文教材中的20篇文章,以及《小石匠单挑大长城》和《漫眼看历史——中华文化遗产图画书》整本书。基于课本学习,教师还拓展了阅读内容,以《长城》为主题的群文阅读13篇,以《颐和园》为主题的群文阅读10篇,以《兵马俑》为主题的群文阅读6篇。
阅读不是语文一门学科的事情,教师们还尝试跨学科阅读,比如数学教师带领学生从阅读中认识大数;英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英文绘本阅读,了解外国人眼中的长城;科学教师带领学生发现长城石头搬运的秘密;美术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敦煌壁画的故事,体验画工的创作。通过多维度阅读,帮助学生围绕主题深入学习。
学生阅读的方式不拘泥于纸质阅读,移动终端的网络化阅读和视听资料都在选择之列。信息化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从被动接收经验转向主动学习,为后续探究式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各学科教师从新课标出发,基于教材、学生已知和研学主题开展跨学科校内学习。
各学科教师从不同角度诠释主题,为学生构建开放、立体、综合的学习系统提供帮助,使语文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
以语文、科学和思想品德学科为例,学生通过阅读、课堂学习了解长城石头搬运的过程、修建长城的人员组成、长城修建历史,并撰写这样一篇文章:假如你是修建长城的一员,请讲述自己一天的生活。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了解修建长城的艰辛。随后结合思想品德课上学习的相关知识,开展“长城的修建是否有意义”讨论会。有效的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逐步构建知识体系,促成有效学习。
第三阶段,学生根据校内学习内容,实地开展研究式、体验式、探究式校外研学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地探索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从而使静态知识动态化。
完成三个阶段任务需要各学科教师通力协作,从各自学科视野出发分析课程。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寻找每个学科有关研学主题的内容,并在解决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学科间的交叉点。团队每个成员在互相了解各学科内容及目标的基础上,为学生建构整体的知识体系提供帮助。
知而能行,知行合一
此次北京研学聚焦文化遗产保护,学生们从山顶洞人遗址出发,探索人类的起源;随后游览长城,感悟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接下来走进天坛、故宫、颐和园,感悟中华文明辉煌;然后游览圆明园并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最后以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和游览现代化首都结束,感悟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研学旅行中,学生们白天实地学习,听讲解、做记录、测量和采访……夜间在教师和专家引导下回顾和分享一天的学习,完成研学旅行任务手册,并自由选择完成双语日记。学生们选择感兴趣的“未知”内容,确定研究主题,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研究报告式”写作,吻兽数量、建筑对称、彩画样式和颜料都成了学生下一步研究的主题。
旅行结束,另一种学习开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事事皆有启发、处处皆有学问,研学旅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阅历,培养了开放性思维,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面对这一次统整项目课程的尝试,有的家长说,“北京研学旅行完满结束了,但是另一种学习开始了”。
指导教师杨丹说,感动于孩子们的认真好学,他们无畏寒冬,紧跟专家和教师的步伐,聆听指导、勤学好问、认真记录;感动于孩子们的健康体魄,整整5天早出晚归,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孩子们却没有一丝懈怠;感动于孩子们每一天都在进步,从拖延到准时、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不敢表达到表达流畅、从内向到与同学打成一片……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每个孩子都有提升。有的学生说,在总结汇报之后我才发现,时间过得好快,这样的活动让我受益无穷。
研学见证成长。此次北京之行,让教师更愿意了解学生,让学生更乐于学习,让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这或许就是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